亚非拉网讯: 许多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说阴阳是玄虚的,说那是算命先生的把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阴阳学说一点也不玄虚,它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万事万物观察、总结之后提出来的普遍规律。
古人怎么就认识了阴阳?其实并不复杂。
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体会最深的东西应当是什么呢?首先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多年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很容易”的答案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古人崇拜太阳。
古人另一个比较深的感受是炎热与寒冷,是水与火。
炎热的夏天,经过缓慢而悠长的时日,不可逆转地到了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同样经过悠长而缓慢的变化,不可逆转地要到达夏天。这样的体验一次一次地出现,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思索,古人便找出了它们的规律。也就是说,寒暑冷暖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在支配着,或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动。
有了太阳,就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
火与太阳一样,也有光明与温暖的属性,而且火还有向上、向外、轻盈易动的特性。水与火的性质相反,寒凉而且向下,沉静而质重。
古人有了用火的经验,也有了测量日晷观察寒暑变化的“实验”,规律性的认识便逐渐出现了。
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古人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古人认为,凡是具有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阳的范畴;与阳形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具有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
比如,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
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因此,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也就是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为什么这样说呢?
《内经》说,天地的形成过程是阳气积累形成天,阴气积累形成地。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停地变动,所以天的性质属于阳;地相对不动,所以地的性质属于阴。春天阳气逐渐强盛,万物复苏萌生,所以阳气主生;秋冬阴气逐渐加强,万物凋零,叶落归根,所以阴气主封藏。
在阴阳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比如,虽然春夏总体上属阳,但是春夏的每一天也有阴阳;一天中的阴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还可以划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阴中之阴。比如,上午整体上属阳,而且是阳气逐渐增加的过程,所以是阳中之阳;下午虽然总体上属于阳,但是由于阳气处于逐渐减少的过程,所以属于阳中之阴。
阴阳是不断变化的,不会总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这是非常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法。
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而且量变逐渐积累会发生质变。古人称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比如,日出的时候,阳气逐渐增加,到了中午阳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了傍晚转为阴。入夜的时候属于阴,而且阴气逐渐增加,到夜半的时候,阴气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黎明转为阳。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