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交谈判到出使巴西——陈笃庆的四十年巴西印象 |
来源:亚非拉网
时间:2014/11/13 16:07:00 浏览5121次 文字:【 小
中 大
】 |
亚非拉网讯:
虽然时隔40年,参与中国巴西建交谈判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又曾经先后在巴西工作多年的中国前驻巴西大使的陈笃庆先生,对中巴建交的点点滴滴他记忆犹新;即使退休已有数年,但谈起他驻巴期间的亲身经历仍如数家珍。 建交快得“出乎意料” “中巴建交40年,如果没有盖泽尔政府的政治决断,中巴建交不会那么快。在我心目中,盖泽尔将军非常有主见、有决断。” 40年后,陈笃庆在接受《今日中国》记者专访时还念念不忘地说。 中国巴西政府间的首次接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巴西与中国的清政府签定了《友谊、贸易和航运条约》。清政府被推翻后,1913年巴西承认了中华民国,并于1914年在华设立了使馆。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到台湾后,巴西仍保留与其外交关系,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形势发生了变化。当时巴西执政的是盖泽尔军政府,埃内斯托·盖泽尔1974年3月就任总统不久,就做出与新中国发展关系的决定;一个月以后,一个巴西贸易代表团来到中国,传递了希望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愿望。随后来访的巴西外交部官员向中方表示了这个愿意,同时代表巴西政府邀请中方回访。 中国政府对巴西的建交建议非常重视,随即派出了代表团回访。陈笃庆是1972年进外交部, 1974年中国巴西建交谈判他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那也是他第一次去巴西。 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8月3日离开北京,团员来自外贸部、外交部、贸促会、中国银行等部门和机构。陈笃庆和另一位同事肖思晋当时就是以贸促会工作人员名义参团的。6号到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巴西方面派了专机把我们一行从里约接到了巴西利亚去,安排得非常周到,还派了很多警卫人员。”陈笃庆完全沉浸在了回忆中。 巴西的外长见到中方代表团团长、外贸部副部长陈洁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在这儿就把事办了”。谈判过程很顺利,由于中方作了充分准备,带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加上对方非常爽快,大概只谈了两三天,就把建交的事情定得差不多了。 “因为谈判决进展得非常顺利,甚至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为了抓紧时间,代表团决定通过中国驻阿根廷使馆向国内报告。”陈笃庆与代表团成员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陈德和一起去了阿根廷,国内很快同意了方案。8月15日,两国就就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从抵达巴西到签署公报,前后只用了10天。 两国关系像大象走路,慢却不会后退 回忆起最初对巴西的印象,陈笃庆说,1974年巴西正处于经济奇迹时代,发展非常快。新的行政中心巴西利亚刚建起来不久,都是新大楼,外地城市也是生机勃勃,中国代表团一行对巴西的印象特别好。 甚至到了1985年,巴西的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服务业、通讯、基础设施等均比中国强得多;巴西的人均收入、市场物资的丰富程度也比中国好。陈笃庆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巴西就已通过卫星实现全国金融业的互连互通,陈本人也亲自体验过银行同行异地免费快捷的电子汇款。目前,巴西的电子计票系统和统计数据的效率,均是走在世界前列。 但是建交以后的头10年,两国关系发展却相对比较缓慢,“双方需要一个相互观望、了解的过程”,陈笃庆说。一是中国“文革”还未过去,二是巴西军政府时代对内实行的是高压政策,有关部门对中国尚有些担心,怕中国“输出革命”。但是在台湾问题上,巴西政府从来没有动摇过,无论是哪一届政府,只与台湾保持非官方的往来,“巴西外交的连贯性非常强”,陈笃庆说。 盖泽尔时期的外长阿泽雷多·达·西尔维拉在建交之初曾说过,“中巴两国关系像大象走路,虽然慢,但步子坚实,不会后退。”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实了他的话。 建交初期,正赶上石油危机,中国的石油出口对巴西是一个支持,而巴西的铁矿石也大量向中国出口。当时的巴西还是贫油国,三分之二的石油靠进口,中国当时虽然石油也不丰富,但是也向巴西出口了石油。“不过,现在却是倒过来,巴西每年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这对中国帮助很大。”陈笃庆坦言。 早在1973年,巴西的淡水河谷就向中国运送出了第一批铁矿石,共46745吨。公司执行董事马定思(Jose Carlos Martins)后来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铁矿石消费大国的出现,就不会有淡水河谷的今天。”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淡水河谷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矿业及金属公司之一。淡水河谷项目也被陈笃庆定义为“中巴关系的基石”。 1985年之后,巴西还政于民、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从农村走向城市,双边关系的发展才进一步加快。 最喜欢谈经贸和科技领域合作 陈笃庆认为,中国和巴西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在经贸、科技领域又都有各自的优势,两国在多个领域开展的互利合作可谓南南合作的典范。 谈起两国这方面的合作,他如数家珍。陈笃庆说,中巴在建交之初就开始了互相学习。巴西在海上石油开采采用风险合同的模式、水电站建设等方面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中国在这方面又正有需要,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不断派人去巴西学习,尤其是水电站建设方面中国派了若干个代表团去巴西考察,中国的几位领导人都参观过巴西的伊泰普水电站,“尤其是谷牧国务委员看着工人正安装巨大的电机转子,很久都不愿离开”。中国的三峡工程的涡轮机基本上是按照巴西伊泰普水电站装机的模式,巴西也派了不少技术人员、专家提供帮助。 新世纪以来,巴西的一些重要企业也纷纷在中国投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是世界最大的支线飞机制造商,2002年在中国成立了合资企业制造ERJ145飞机,2012年再次建立喷气公务机的总装生产线。拉美最大的机电制造商巴西万高(WEG)公司、拉美最大的摩擦材料企业巴西福莱斯乐(FRASLE)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公司,弥补了中国电机市场、刹车片生产的不足,同时瞄准亚洲和远东的市场。 而中国的电讯、建筑机械、新能源汽车、光伏、高压输电成套设备企业及产品等也纷纷进入巴西市场,与之形成互补优势。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巴两国自1988年开始在地球资源卫星领域的合作,至今已发射了三颗卫星,“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先河”。两国农业科技、生物科技也是相当先进,中国农科院与巴西农业发展研究院也有深度合作,互设了农业实验室。 祝愿民间交往越来越多 从驻巴西大使岗位退休后,陈笃庆一直致力于中巴民间友好的促进,并担任了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巴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谈及目前两国的民间交往,最让陈笃庆感到欣慰的是,巴西是个移民国家,包融度比较高,中国在巴移民勤俭创业,赢得了巴西公众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友好印象。巴西词汇中涉及到中国的一些说法,如“中国耐心”,“中国买卖”等,表示中国人有耐心、中国买卖都是好买卖。 但同时他认为,目前中巴民间交往还很不够,这也是他退而不休继续从事中巴民间交往的原因,“只有加深相互了解、加强人员交流,才能找到更多融合点。” 陈笃庆认为,巴西虽然是我们的旅游目的地国,但路途遥远,直飞也要二十几个小时、机票费用也相对高一些,加上中国的带薪休假制度尚不能认真执行,制约了中国人到巴西的旅行。他还认为文化领域的交流还是少,“完全走商业化的路子肯定不行,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帮助”。 陈笃庆还认为,双方新闻媒体的交流也远远不够,“中国派往巴西派的多,巴西来的少”。中国的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等都在巴西派驻记者,但目前巴西只有《圣保罗之页报》在北京派有记者。因此,在巴西“对中国的介绍大部分靠来自西方的媒体,不能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 另外,他还特别希望巴西政府能通过资助的方式多向中国派一些葡萄牙教员,来帮助提高中国的葡语教育水平,“中国学习葡语的人数不少,但水平参差不齐。” |
欢迎转载,请注明转自“亚非拉网 china-aala.com” |
优化关键词:
亚非拉,亚非拉网,亚非拉门户网站,亚非拉国际交流协会,拉美投资,非洲展会,拉美展会,东南亚贸易,东南亚旅游,非洲旅游,拉美签证,非洲签证,清真认证,亚非拉,亚非拉网,中阿合作,中非合作,非洲贸易,中东贸易,中东投资,亚非拉协会,国际贸易,中东安全,非洲局势,非洲矿产,中东能源
|
|
|